動脈粥樣硬化干細胞可有效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2023-01-06 20:26:39 來源:
動脈粥樣硬化是動脈硬化性血管病中最常見、最重要的一種疾病,也是冠心病、腦卒中、外周動脈疾病(PAD)和腎病主要病理的誘因,在中老年群體中尤為普遍。
01、動脈粥樣硬化(AS)
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炎癥性血管病變,為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學基礎。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要影響動脈內膜,是由于脂質成分和炎性物質沉積在動脈血管內壁,形成外觀像小米粥樣的斑塊,導致動脈變窄變硬、彈性降低、阻礙血流,繼而造成器官缺血損傷,它是脂質代謝紊亂導致的、以血管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失衡為主要病理基礎的、與衰老相關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目前研究發現, 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免疫細胞均參與了動脈粥樣斑塊形成、進展和破裂等各個階段。
AS的發展是一個緩慢持續進行的過程,初期動脈粥樣硬化常無任何臨床癥狀,通常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當血管壁上沉積著的“小斑塊”逐漸增多、增大、堵塞血管,使血流變慢,嚴重時使血流被中斷,會誘發嚴重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等。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
1發生在心臟,就會引起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
2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腦卒中(中風)、短暫性腦缺血;
5發生在下肢,則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
除去年齡和家族病史外,具有膽固醇水平異常、甘油三酯偏高、高血壓、吸煙、胰島素抵抗、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高危因素人群更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
早期的可以用他汀類藥物干預,癥狀嚴重時也可以經外科手術(俗稱“搭橋”)或介入(俗稱“放支架”)方式來干預。
由于臨床使用的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存在肝腎損傷、橫紋肌溶解等副作用,如何攻克它成為臨床醫學的研究重點。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一直在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而干細胞的出現為這一難題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02干細胞調理動脈粥樣硬化
近年來,隨著干細胞及再生醫學的研究不斷深入,醫學專家們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間充質干細胞(MSC)可以通過分泌各種生物活性物質發揮其獨特的抗炎和免疫調控作用,用于包括AS、心肌梗死、阿爾茨海默癥、下肢缺血損傷等的改善和修復。
間充質干細胞是目前臨床試驗中研究最廣泛的干細胞,已被證明具有旁分泌作用,能夠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間充質干細胞具有調節血脂水平、抑制炎癥、修復受損組織和支持造血的功能,能有效修復和調節血管損傷、血管炎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干細胞具有向損傷部位趨化遷移及免疫調節的特性,能夠加速內皮細胞損傷的修復、改變單核巨噬細胞的重構性、調節脂質代謝紊亂及參與免疫抗炎等,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AS)提供新的思路。[2]
在《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也闡述了干細胞用于預防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總結了干細胞對于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的4大機制:
1、調節脂質代謝
專家通過對高膽固醇血癥動物試驗進行干細胞調理,8周后數據表明,干細胞綜合調理后的血清膽固醇水平下降了33%。
2、內皮細胞保護
通過研究證明,干細胞可增強內皮細胞分化,提高內皮細胞活力,加速受損動脈內膜的修復過程,減少或消除斑塊的堆積。
3、清除炎癥細胞
干細胞調理能清除炎癥細胞進而減緩AS進程,主要表現為減少浸潤的炎性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其活化、改變巨噬細胞的可塑性、打破M1/M2的平衡、調節T/B細胞的免疫平衡。
4、支持血供造血
在AS的修復過程中提供營養物質,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支持造血功能,加速體內的營養物質交換,提高血管修復效率,促進新血管的生成。
干細胞用于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未來思考
總之,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減輕內皮功能障礙、降低血清脂質水平、抗炎并穩定現有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使得其成為有效干預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研究的理想選擇。
目前,間充質干細胞在其他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的臨床試驗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結果,這間接證明了基于間充質干細胞的動脈粥樣硬化修復的可行性。相信隨著干細胞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間充質干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臨床轉化應用也會逐漸普及,干細胞也必將造福更多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造福更多人民大眾。
參考文獻:
[1]Frodermann, V., van Duijn, J., van Pel, M. e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duce Murine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Sci Rep5, 15559 (2015). https://doi.org/10.1038/srep15559
01、動脈粥樣硬化(AS)
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炎癥性血管病變,為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學基礎。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主要影響動脈內膜,是由于脂質成分和炎性物質沉積在動脈血管內壁,形成外觀像小米粥樣的斑塊,導致動脈變窄變硬、彈性降低、阻礙血流,繼而造成器官缺血損傷,它是脂質代謝紊亂導致的、以血管炎癥反應和免疫反應失衡為主要病理基礎的、與衰老相關的慢性退行性疾病。
目前研究發現, 血管內皮細胞、平滑肌細胞和免疫細胞均參與了動脈粥樣斑塊形成、進展和破裂等各個階段。
AS的發展是一個緩慢持續進行的過程,初期動脈粥樣硬化常無任何臨床癥狀,通常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當血管壁上沉積著的“小斑塊”逐漸增多、增大、堵塞血管,使血流變慢,嚴重時使血流被中斷,會誘發嚴重疾病,包括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腦卒中以及外周血管疾病等。
動脈粥樣硬化的危害!
1發生在心臟,就會引起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死;
2發生在腦,就會出現腦卒中(中風)、短暫性腦缺血;
3發生在腎臟,就會引起腎動脈硬化,腎功能衰竭;
4堵塞眼底血管,將導致視力下降、失明;5發生在下肢,則會出現肢體壞死、潰爛等。
除去年齡和家族病史外,具有膽固醇水平異常、甘油三酯偏高、高血壓、吸煙、胰島素抵抗、糖尿病、超重或肥胖等高危因素人群更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
早期的可以用他汀類藥物干預,癥狀嚴重時也可以經外科手術(俗稱“搭橋”)或介入(俗稱“放支架”)方式來干預。
由于臨床使用的抗動脈粥樣硬化藥物存在肝腎損傷、橫紋肌溶解等副作用,如何攻克它成為臨床醫學的研究重點。生物醫學領域的專家一直在探索新的防治策略,而干細胞的出現為這一難題帶來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02干細胞調理動脈粥樣硬化
近年來,隨著干細胞及再生醫學的研究不斷深入,醫學專家們通過臨床研究發現,間充質干細胞(MSC)可以通過分泌各種生物活性物質發揮其獨特的抗炎和免疫調控作用,用于包括AS、心肌梗死、阿爾茨海默癥、下肢缺血損傷等的改善和修復。
間充質干細胞是目前臨床試驗中研究最廣泛的干細胞,已被證明具有旁分泌作用,能夠影響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間充質干細胞具有調節血脂水平、抑制炎癥、修復受損組織和支持造血的功能,能有效修復和調節血管損傷、血管炎癥,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
干細胞具有向損傷部位趨化遷移及免疫調節的特性,能夠加速內皮細胞損傷的修復、改變單核巨噬細胞的重構性、調節脂質代謝紊亂及參與免疫抗炎等,為防治動脈粥樣硬化(AS)提供新的思路。[2]
在《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發布的一項最新研究中也闡述了干細胞用于預防和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論文第一作者總結了干細胞對于降低動脈粥樣硬化風險的4大機制:
1、調節脂質代謝
專家通過對高膽固醇血癥動物試驗進行干細胞調理,8周后數據表明,干細胞綜合調理后的血清膽固醇水平下降了33%。
2、內皮細胞保護
通過研究證明,干細胞可增強內皮細胞分化,提高內皮細胞活力,加速受損動脈內膜的修復過程,減少或消除斑塊的堆積。
3、清除炎癥細胞
干細胞調理能清除炎癥細胞進而減緩AS進程,主要表現為減少浸潤的炎性巨噬細胞遷移、抑制其活化、改變巨噬細胞的可塑性、打破M1/M2的平衡、調節T/B細胞的免疫平衡。
4、支持血供造血
在AS的修復過程中提供營養物質,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支持造血功能,加速體內的營養物質交換,提高血管修復效率,促進新血管的生成。
干細胞用于改善動脈粥樣硬化的未來思考
總之,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減輕內皮功能障礙、降低血清脂質水平、抗炎并穩定現有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這使得其成為有效干預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研究的理想選擇。
目前,間充質干細胞在其他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的臨床試驗已經取得了較好的結果,這間接證明了基于間充質干細胞的動脈粥樣硬化修復的可行性。相信隨著干細胞技術的不斷成熟和發展,間充質干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臨床轉化應用也會逐漸普及,干細胞也必將造福更多動脈粥樣硬化患者,造福更多人民大眾。
參考文獻:
[1]Frodermann, V., van Duijn, J., van Pel, M. etal.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duce Murine Atherosclerosis Development. Sci Rep5, 15559 (2015). https://doi.org/10.1038/srep15559
[2]黃培鋒,姜希娟,孫英新,甘家麗,黃洋,曾妙,于斌.間充質干細胞移植防治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20,22(01):93-95.
文章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知識交流與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業宣傳,不作為相關醫療指導或用藥建議。
健康咨詢
伙伴合作
填寫信息,同干細胞領域專家直接溝通
技術領先的恒峰與您共筑健康偉業
總點擊排行
月點擊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