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二次感染,間充質干細胞成抗“遺”新武器
2023-06-15 09:36:53 來源:網絡
但很可惜,對于這個病毒來說,感染后會留下什么“后遺癥”至今都無法完全確定!
除了已經發現的嗅覺喪失、聽覺減退、頭痛、胸痛、關節痛、脫發、打噴嚏……等長新冠癥狀之外,英國伯明翰大學研究者團隊于《自然-醫學》雜志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
即使是非住院的新冠感染者,在確診12周后仍報告了高達62種新冠長期后遺癥,其中涉及失眠、關節酸脹痛以及肺部結節、乳腺結節、甲狀腺、消化道息肉等。這項涉及48萬余人的研究可能是目前關于新冠后遺癥的研究中,樣本量最多的一個。
新冠對健康的長期影響,在新冠疫情發生的三年多以來,一直是研究者關心的課題。
全球新冠后遺癥患者預計近1.45億
首先,我們要了解所謂“后遺癥”的定義。
后遺癥是指病情恢復后,患者身體遺留下來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而目前,科學界主要用“Long Covid”(長新冠)來解釋感染新冠后患者出現的長期癥狀。
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等多部門如此定義“Long Covid”:
在最初感染新冠后出現的持續體征、癥狀和狀況。患者的這些異常癥狀在感染初始階段后持續4周以上,可能表現為多系統的、復發-緩解模式,也可能會隨著時間的發展呈進行性發展、惡化,甚至在感染數月、數年后出現嚴重乃至危及生命的事件。
根據2022年9月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發布的模型數據,在2020年和2021年,全球有近1.45億人至少存在一種長期新冠癥狀。
而匯集了54項研究和2個醫療數據庫、涵蓋了120萬例新冠感染者的研究數據顯示,在感染新冠的3個月后,有6.2%的患者仍存在至少一種癥狀;感染1年后,有0.9%的患者還在經歷長新冠。
其中,最為常見的癥狀包括:
約有3.2%的患者會有持續疲勞、腦霧癥狀,同時伴隨身體疼痛、情緒波動;
3.7%的患者存在呼吸急促、肺部結節等問題;
2.2%的患者出現乳腺結節、甲狀腺結節、消化道息肉的情況。
種種數據表明,“長新冠”癥狀不容忽視,特別是在新冠感染者基數如此大的今天,未來的事情無法預知,我們只能早做預防。
警惕“開盲盒”式后遺癥
伴隨我國對新冠疫情管控政策的變動,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正急劇增長中,由于人口基數龐大,所以有理由預計,出現“長新冠”的患者也會不斷增加。
疲勞、睡眠障礙、疼痛、呼吸困難等癥狀,雖然看上去只是小毛病,但是長期持續或久拖不治,依舊會對健康和生活造成較大影響,甚至帶來比較嚴重的并發疾病。
因此,感染新冠后,不管是否“轉陰”,若出現較長時間且經普通治療無法緩解的不適時,應及時到醫院專科就診,早治療早痊愈。
1、肺部結節
新冠病毒感染后,有一部分患者會出現肺部炎癥的表現,也就是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大部分以磨玻璃陰影的形式出現,往后會發展變“白”甚至形成白肺,如果治療有效會變成纖維灶,這一個過程基本上很難產生結節。
但也有一部分年輕患者,在感染新冠后出現新冠肺炎,他們相對于高危人群免疫力較好,因此肺部的病灶消退比較快也比較徹底,他們當中的少部分人會留下比較小的后遺癥病灶,就有可能形成肺部結節。
通常來說,這樣的結節因為已經疤痕化了,所以大部分會永久留在肺里。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肺部本身就有結節,得了新冠之后也有可能原有結節會增大。
2、甲狀腺功能異常
對于未控制好的甲亢和甲減,新冠肺炎感染可能導致甲狀腺病情加重甚至誘發危象;反之,甲狀腺功能異常及其并發癥也可能導致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持久或強烈的精神應激是引起甲狀腺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對于新冠肺炎的焦慮、緊張和心理壓力,可能誘發甲狀腺疾病或引發病情波動。
3、胃腸道損壞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對胃腸道的影響,會導致胃腸功能減弱,出現消化不良、腹瀉、食欲不振等現象。有患者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后出現直腸息肉的癌變,可能是因為感染病毒后,機體的免疫系統功能發生異常變化,機體抵抗力降低引起的。
4、聽力受損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不少新冠病毒變異毒株會引起患者出現聽力下降、耳鳴、耳痛等耳科癥狀出現。早期感染患者發現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的比例要比正常人群高許多。
大部分感染者出現感音神經性聽力下降,表現為單側聽力下降,少部分會出現雙側聽力下降,病情的嚴重程度有很大的個體差異,輕則輕度聽力下降,重則完全性耳聾。此外,還有些患者出現了急性外耳炎、中耳炎,約9成的患者聽力喪失在2周內可恢復,約6%的患者聽力無法完全恢復。
5、睡眠障礙
從感染新冠到康復過程中,主要是依靠自身免疫力在“戰斗”。在這個過程中,容易讓睡眠影響身體的固有免疫、適應性免疫,繼而誘發“新冠失眠癥”出現。
想要緩解失眠,建議要養成規律的睡眠時間,每天固定時間上床睡覺。睡前可通過冥想、呼吸訓練等來放松身體,有助于讓人更快進入睡眠狀態。
干細胞全面應對新冠后遺癥
針對新冠病毒對患者多臟器的傷害,全球醫療專家團隊一直在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康復方式,而有著“修復”、“再生”光環的干細胞為人類修復新冠肺炎患者臟器損傷創造了可能。
干細胞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特性——免疫調節特性,可以調節如抗原提呈細胞、T細胞、B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等重要免疫細胞的免疫功能。
間充質干細胞(以下簡稱MSC,mesenchymal stem cells)是干細胞家族的重要成員,其對免疫系統的調節特性具有雙向性,在免疫力低下時候,起到增強免疫的作用;而對過強的免疫反應,會產生抑制作用。間充質干細胞憑借其強的免疫調節特性,在這次疫情的治療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MSC干預新冠的作用機制
MSC歸巢到損傷肺組織局部
研究認為,MSC能歸巢到損傷肺組織,其歸巢機制可能與其表達一定的趨化因子受體有關,這些趨化因子受體與肺損傷時產生的趨化因子、細胞粘附分子和細胞因子共同作用,使干細胞向損傷部位募集以發揮最大效應。MSC可分化為損傷肺組織
多數早期MSC治療機制的研究都基于其多向分化性,一些研究也證實MSC在肺內可以分化為肺內細胞。如Rojas等發現骨髓MSC在博萊霉素誘導的肺損傷模型中可以分化為肺泡I型、II型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肌成纖維細胞。
MSC可調節炎癥反應
MSC不同于其他干細胞之處在于它不僅能多向分化,而且具有特殊的免疫調節功能。MSC的免疫調節特性,能抑制T淋巴細胞的激活和增殖,以及抗原提呈細胞、NK細胞和B細胞的活性。炎癥反應時,MSC能改變細胞因子的效應模式,使Th1細胞為主的促炎性反應轉變成Th2細胞為主的抗炎性反應。
可見,MSC具有免疫抑制功能,可抑制炎性反應,增強抗炎作用,以恢復器官功能和促進修復的損傷,疾病早期使用更有助于發揮其抗炎作用。
MSC能減輕肺部液體滲出
多項研究證明MSC可以減輕肺的液體滲出,這一方面與MSC能恢復或增強肺泡液體清除能力有關;另一方面是因為MSC能促進受損血管內皮細胞和肺泡上皮細胞的修復,維持肺血管屏障的完整性,改善其通透性。
1.MSC可增加肺泡液體清除能力:肺泡液體清除(AFC)受損可能導致患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增加。
2.MSC有助于維持肺泡血管屏障的完整性:以往認為MSC維持肺泡血管屏障的完整性和穩定性與干細胞的植入和轉分化有關,MSC在肺損傷局部旁分泌產生的各種可溶因子間接促進了肺的修復。
早用干細胞,避免再次感染
所謂再次感染,是指感染恢復以后,經過一段時間再次感染新冠病毒,通常由新冠病毒變異導致。新冠病毒至今為止一直在變異,所以仍然有再次感染的風險,不可掉以輕心。
對于可能出現的再次感染的風險,防大于治。選擇移植干細胞,可以提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將優質鮮活的干細胞移植體內,及時修復和補充為體內戰斗過和隨時再為我們戰斗的細胞們,增強自身抵抗力,補充戰斗力,有效幫助自身快速修復及提高自身機能對病毒有效免疫,身體維穩,才能有效抵抗再次感染。
三年多的時間里,新冠病毒及其變異株給無數的生命以及家庭帶來了不可修復的痛苦,新冠后遺癥更是長期影響著我們的健康和生活。也許干細胞科技的發展能夠為這次長久的攻堅戰最終畫上句號,為遭受新冠后遺癥的同胞們帶來新的選擇和新的希望!
文章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刪!
免責聲明:本文僅作知識交流與分享及科普目的,不涉及商業宣傳,不作為相關醫療指導或用藥建議。
文章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DaSUW6rpZJtjKzp48Co6OQ